The Rum Diary 蘭姆酒日記
這篇原本是Post在G+上面,但想說很久沒有來這裡除草澆花,加上好久沒有為強尼戴普寫點東西,怕大家忘了戴普還是我的本命,所以貼過來這邊與還有在看在下網誌的幾位捧油們分享一下(笑)。
戴普在繼2009的頭號公敵Public Enemies後,過去兩年主演的幾部電影裡(魔境夢遊Alice in Wonderland、色遇The Tourist、飆風雷哥Rango、神鬼奇航4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: On Stranger Tides、醉後型男日記The Rum Diary),我比較喜歡的隻有魔境夢遊和蘭姆酒日記(無法接受原中文電影翻譯,故採用中文譯本的翻譯)。
蘭姆酒日記的內容改編自剛左報導文學宗師杭特湯普森的同名小說,在這裡直接引述博客來書籍館的介紹:
「這是一個關於嫉妒與背叛、慾望與暴力,並且愛恨交織的故事。年少輕狂的美國記者保羅來到了波多黎各的首都聖胡安,才華洋溢但思想幾近瘋狂,懷有無限的夢想但又必須承受現實的殘酷。鎮日借酒澆愁。行為放蕩不羈,生活沒有重心,整部《蘭姆酒日記》就像是酒醉後的囈語,作者根據年輕時在聖胡安的記者經歷寫成的半自傳式作品。」原文網址連結請按此。
這部改編的電影,老實說不是一部娛樂性很高的電影,結構略嫌鬆散,結局甚至會有一點WTF的疑問,在美國票房悽慘無比。不過在這部電影背後還有另一個小故事相當感動我,那就是強尼戴普與航特湯普森之間的友情,這篇的內容並不是要討論電影,而是要小聊一下幕後花絮裡的一張折疊椅。
【The Rum Diary】蘭姆酒日記幕後特輯
Paul Kemp: ''I've got no voice. I don't know how to write like me.''
蘭姆酒日記的作者杭特湯普森 Hunter S. Thompson 是美國新聞記者兼作家,以「剛左報導」(Gonzo Journalism)書寫方式聞名,湯普森多年來和戴普一直是要好的朋友,1998年導演泰利吉蘭(Terry Gilliam)和湯普森共同將其作品【賭城風情畫 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】拍成電影,男主角就是戴普。
不過十幾年前的戴普演一個精神狀態有問題的年輕記者剛剛好,而現在的戴普,兩個孩子的爸,再次出演初出社會仍然在尋找人生方向的徬徨少年,已經不像賭城風情畫裡的 Raoul Duke 放浪的那麼自然,撇開皮鬆髮稀的問題,有些時候那種過份成熟穩重的眼神還是會不經意流露,但由於戴普當年便是促成蘭姆酒日記原著出版的關鍵人物,也是提議要把小說拍成電影的人,戴普說他在認識湯普森之前,便已經很欣賞他的小說、觀點、和他的生活態度,兩人認識之後一拍即合,多年來相交相知,湯普森在2005飲彈自殺後,戴普甚至為他的紀錄片 Gonzo: The Life and Work of Dr. Hunter S. Thompson (2008) 擔任旁白,基於以上原因,詮釋 Paul Kemp 年紀雖然年紀大了點,卻沒人比戴普更能揣摩湯普森的心境了。
雖然湯普森已過世多年,戴普仍舊遵守諾言,在去年把蘭姆酒日記搬上大螢幕,不隻主演,還參與製片,這就是為什麼拍攝期間片場會放一張 Dr. Hunter S. Thompson 的椅子,並附上印有湯普森屬名的腳本、登喜路Dunhill牌的菸、打火機、煙灰缸,和一杯加了冰塊的起瓦士威士忌,顯然是湯普森生前抽的菸、喝的酒,戴普說:「這是一部我們說好要一起拍的電影……我希望他能在那裡(拍攝現場),而他的確在,每一天、每一秒、每個時刻。PCQNG」
看到了這樣一張專屬的折疊椅,讓我感觸很深,人一生能交到一個這麼有情有義的好朋友,也就沒白活了。有些人我們喜歡的是他螢幕上的樣子,一旦他下了戲,離開編劇為他創造的角色,卸了妝後隻是一個平凡不過的人,而有些人,我們透過螢幕認識他、欣賞他,但能讓人長長久久追隨的,是他的真性情,是他原本的顏色,戴普就是屬於後者,本人和他所飾演的角色總是反差很大,但卻比那些花俏的角色更加有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