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斷超越忍耐極限

楊丞琳  烏龍派出所  口交

有由衷尊敬、很想成為的人,也有打從心底告誡自己千萬不要成為的,這種人真是讓連罵都讓我覺得是浪費口水的行為,哀哉。


如此終其一身我不禁為你感嘆、為你哀悼,格局如此狹隘又心地偏激,可惜你是我躲也躲不掉的人,接受然後當作每日笑話一則應該是如今看來最佳的轉圜餘地了吧。


見賢思齊、見不賢而內自省真的就是這麼一回事。


---


常識和知識的差別在於普遍性的差異。


「舉例來說,規劃促銷活動以增加產品銷售,這是產品行銷的『常識』;但如何針對特定的客戶族群精準的規劃促銷內容配套,使得投入的資源集中用於激發潛在客戶的採購意願,則是『知識』,這也反映出一位產品經理的火侯與功力。又好比call center的人員,懂得如何與客戶適當應對,讓客戶感受服務熱誠都隻是call center人員的「常識」;但如何從客戶過去的互動紀錄掌握客戶的採購特性,從客戶的語氣、用語『讀出』客戶當下的採購意願有多強,或是其面臨問題的關鍵點為何,則是call center人員應追求的『知識』。」


---


 有點不太懂怎麼衡量別人的快樂和自己的快樂


---


-陳麗卿 寫


現代人需要做到3Q-IQ、EQ、BQ。


IQ與EQ在過去已被強調再三,而在進入21世紀後,BQ儼然成為媒體大幅報導的新寵兒。BQ,就是「美力」,而與BQ密不可分的具體表現,就是品味。在過去,品味屬於潛在競爭力,但在強調BQ的今天,品味已浮出檯面成為顯性的競爭力。市面上的知名雜誌,就以數十頁的篇幅點出現今流行的品味學習潮:上班族的進修課程,已不再隻有技術證照等硬性課程,上班族更樂於藉由軟性學習如品酒、禮儀等課程,讓自己成為一個更有趣、更具競爭力的人。


我認為品味學習,就如同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先生的「河床理論」,戴先生在著作《董事長,愛說笑》中提到,大部分的河流都有相當距離的寬度,水流量卻很少,這是由於下大雨或颱風天時,沒有寬廣的河流就無法消化山區衝流下來的洪水濤浪。所以一個人也需要相當廣泛的涉獵與修養,才有足夠的能力應付日常生活與工作的需求。戴先生下了這樣的結語:「河流越寬大,便越能應付疾風大雨、洪水爆發。學習越寬廣,便越能使我們的生涯規劃,脫穎而出」。的確,現代人需要寬廣知識背景河床,並且不能隻有專業河床,更要拓展出趣味河床,而品味就是趣味河床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,品味不但讓我們本身更有影響力、感染力,同時也讓我們的溝通更為順暢有動感


融入品味的話題,能夠軟化人際關係,更是觸動人心的感性層面;即使彼此之間聊的是理性訴求話題,您也會發現:一個具有良好品味素養的人,跟一個隻有專業素養的人,他們言談的柔軟度和趣味度是不一樣的,就像一位人文背景的小提琴家,和一位科學背景出身的小提琴家,他們的演奏方式與旋律是會有所差異的;或者是一家以傳統方式經營的公司,和一家注重人文創新的公司,兩者所營造出的企業文化也絕對不一樣(雖然兩者並沒有好壞之別)。


至於品味的取得有以下三種方式:1.天生2.耳濡目染3.後天學習


天生的品味是上輩子修煉而成,它得來不易也無法勉力求之;耳濡目染屬於根深蒂固的自然置入法,但先決條件是要讓自己在好的環境中被潛移默化,並且就如西方形象管理大師、《Dress for Success》的作者約翰莫洛(John T. Molloy)曾說:想透過耳濡目染以提昇生活質感的過程是非常緩慢的,一般而言需要花費7年到10年的光陰,讓自己隨時處在想要的生活層次的環境裡,並且眼睛不能有任何的汙染,才能將該層次的品味內化成自己的生活習慣。因此在高競爭、快速汰換的現代社會,系統化學習是最有效獲得品味的方法,它屬於外來置入的方式,一個規劃良好的效率品味課程,能將抽象的品味,以整理、歸納、系統化的方式化為具像吸收,舉凡品酒、咖啡、穿著、禮儀、溝通…等品味課程都是如此,所以有效率的學習品味,並不需要長時間浸淫於一個環境中,就可以很快速、並且有效地一窺品味的門徑。品味可以幫助個人與企業衝破事業的透明天花闆。


記得我的一位學員兼好友、閎康科技總經理謝詠芬女士對我說:「工作的挑剔是專業,生活的挑剔是品味。」其實說穿了,生命中精緻挑剔後的結果就是專業和品味,祝福諸君不管在個人或事業上的專業與品味,都能用精鍊的態度走出一條康莊大道!


---


所以透過參與藝文活動來培養藝術氣息並非空穴來風呢。

海雲台

--- 


好酒沉甕底


摘自http://blog.xuite.net/himalayansecrets/blog/45976377


如果你隻是想去一個聽起來很酷炫的國家、查證地理課本上寫得是否真實可信?那大可效法歐美的年輕人,揹個大背包遊走大江南北,這叫做自助旅行;大可到艱困的地區考驗一下自己的能耐,最好浪跡天涯、上山下海,這叫做壯遊;如果想在旅行中多加一點元素,順便滿足一下自己虛榮的慈悲心,帶一些物資出國去發放,不如參加多揹一公斤的公益旅行?如果隻是想深度旅遊,最好當地有人可以跟你一起跳跳舞、唱唱歌、說說話,這叫做文化交流;如果你隻是想體驗貧窮,何必大費周章,不如到公園問問遊民?        那麼,一個合格的國際志工計畫需要具備什麼元素體驗、服務、學習,三者缺一不可。
當然,你心裡一定在嘀咕:這條件未免也太嚴苛了!那你至少給些建議的方向吧?!這當然沒問題,可以給你看我的標準答案,以後你想照抄也無妨,抄久了搞不好會變成你的。(笑)


首先,找到一個可信賴的當地夥伴,這是整個環節中最困難卻也最關鍵的一個,而且很多時候並無法一步到位,檢驗組織的關鍵在於操作是否透明、理念是否契合、言行是否一緻,最好也確認一下組織領導人的品行,是否正直(所謂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)、是否具有反省能力,願意適時承認自己的錯誤、軟弱或不足。接下來要開始了解當地,包括大環境及局部的服務區域,如政治、經濟、歷史、地裡、宗教、文化、人種、氣候等等;做需求評估、設計方案,永遠記得給對方需要的,而不是你想給的(或者是給你會的方便行事),再者,釐清整個計畫的核心目標為何?舉個例,若是醫療服務,就不要花一半的時間去敎中文。服務內容沒有高低之分,端看你是否著力夠深?教育、資訊、醫療或是農業,選定一個主軸,每一個設計的方案都要與主軸環環相扣,要知道資源有限,有多少錢、多少人,做多少事,不要想包山包海(除非你已經打算在當地深耕個十年、二十年)。進行服務時,一定要做成效及影響的評估,並以此為本做檢討與反思,做這些是為了計畫的傳承及永續性、為了來年或下一次的服務做準備,切記務必誠實以對!否則就失去意義了。


你可能會問,如果身邊沒有這樣的管道,那麼第一步要怎麼開始?參加坊間所謂的思科代辦團體,樂得輕鬆可不可以?我的答案是:有何不可。但是,還是需要嚴格的檢視,該組織是否提供足夠的當地資訊、協助志工做需求評估?是否有在行前進行志工培訓,服務當下或結束後帶領志工進行反思檢討。如果以上皆非,那它們應該是旅行社,這也沒甚麼不好,改個名字便是。面對世界上資源或貧富不均的議題,你可以選擇當個旁觀者,或是親身投入。一旦決定親身投入,我的忠告是:做足準備、全力以赴、注意安全。Not only do the good thing, but do the thing good.(不隻做好事,還要把事做好。) 


---


 就在抒發情緒的過程中收到一封來信,突然有感而發有這樣的把鼻已經很幸運了,能被信任的的感覺真的很好。


---


很多事情像旅行一樣,當你決定要出發的時候,最困難的部分已經完成了。


星期天要好好扳回一城!



發表留言

秘密留言

自我介紹

gfhft

Author:gfhft
歡迎來到FC2部落格!

最新文章
最新留言
最新引用
月份存檔
類別
搜尋欄
RSS連結
連結
加為好友

和此人成爲好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