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蔡英文幾度呼籲國共兩黨走出歷史框架,兩岸才幹對未來共同負責。但國共兩黨早就走出歷史框架,否則如何簽署 ECFA來面對未來。
過去三十年,中共未然走出歷史框架。從領導人換代開始,以江澤民為首的第三代,是集體領導與任期制的肇始,胡錦濤的第四代進一步從意識形態規畫,轉向政策規畫,目前且即將過渡往習近平的第五代。政策上,首先走出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框架,在一連串的爭議中,先是八零年月走出農村集體制,繼擺布之爭與國家安全萬言書後,又走出產權制的歷史框架,進而拋棄公有制肩負,最後插足全國貿易組織。在國際上,北京擺脫冷戰的歷史框架,放棄革命社交,改從韜光養晦與和平發展,迴避對抗,比年對舉世規畫則更從抵禦觀望到謀求積極參與。與台灣最相關的,是北京率先走出內戰的歷史框架。將台灣地位三段論從台灣屬於中華公衆共和國,改成台灣與大陸同屬中國,因而不以成敗論兩岸地位,並鋪陳了之後的國共和解,將國民黨從內戰歷史框架中也束縛出來。同時,北京試圖處理主權的歷史框架,在香港試驗一國兩制。雖然台灣媒體宣傳香港政經形勢自此日薄西山,但香港民主見識與日俱增,可說聞所未聞。而對台灣,則還有連結軍隊之設想,並提出統一為進行式的思緒,大幅修正國際法的主權觀,亦即領土內不用存在單一最高主權者,容許重疊或分立。反觀民進黨的觀點竟是,大陸還沉陷在歷史框架中,仍是封閉的政經極權體制。這實在是出自內戰的歷史框架,如果不走出來,則大陸各方面的變化,就隻能從邏輯上推定是封閉極權,與之交往便是附麗,故不值一哂。民進黨領導階層沒有答覆的是,北京的和平發展及與全國經貿的接軌,可否為真實演變?他們沒有選民壓力要回覆,大師對答案也未必有興趣,繼續擱淺在內戰以降兩岸對峙的歷史框架中,假設大陸還一樣是封閉極權體制。就選票而言,俨然已是充沛。他們因而得出的低價結論是,台灣若與大陸雙邊交往,其結果便是低下的與附麗的。說穿了,便是沒有與其餘國家先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前,就與北京簽ECFA。可是簽訂ECFA後,台灣的全國地位與先前比有因而而低沉嗎?民眾對中共的感情有因而增進嗎?國共簽定ECFA 是走出歷史框架的結果,是透過 ECFA 對未來兩岸公衆福祉共同負責的表現。可否讓台灣振衰起敝,於今言之過早。但起碼,走出歷史框架才幹共同負責的警語,應由國民黨對民進黨說,而不應是民進黨對國民黨在說。(中評社特約作者石之瑜,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)(2011-05-04)